资源类型:
收录情况:
◇ 统计源期刊
◇ 北大核心
◇ CSCD-C
◇ 中华系列
文章类型:
机构:
[1]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眼科,北京 100053
眼科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出处:
ISSN:
摘要:
颅内动脉瘤的发病率约为5%~10%,其破裂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造成约60%的致残率和致死率[1-2].1937年,Dandy[3]进行了首例颅内动脉瘤外科夹闭手术,之后颅内动脉瘤夹闭术逐渐成为主要的治疗方法.20世纪90年代,电解可脱性弹簧圈的出现开创了颅内动脉瘤治疗的新纪元[4].由于弹簧圈栓塞术比外科夹闭术有更高的生存率和更少的并发症,且随着球囊和支架辅助栓塞技术及3D生物凝胶涂层弹簧圈等新技术和材料的出现,其逐渐成为了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方式[5].但大型、巨大型、宽颈或梭形动脉瘤对于术者仍具有较大的挑战.对于那些外科难以夹闭的巨大动脉瘤,闭塞载瘤动脉是一种较早的血管内治疗技术,其效果多取决于患者对于该载瘤动脉闭塞的耐受程度,然而在通过球囊闭塞试验的患者中仍有4%~15%会出现迟发性脑缺血并发症[6].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对于大型颅内动脉瘤的疗效仍然不佳,尽管可以使用重叠的颅内支架来进一步改善,但效果仍然是不确切的.
第一作者:
第一作者机构:
[1]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眼科,北京 100053
通讯作者:
通讯机构:
[1]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眼科,北京 100053
推荐引用方式(GB/T 7714):
谢林丹,吴迪,张旭乡.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现状[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6,32(5):534-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