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详情页

类冬眠状态对缺血性卒中的保护作用

文献详情

资源类型:

收录情况: ◇ 统计源期刊 ◇ CSCD-C

机构: [1]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中美神经科学研究所 [2]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
出处:
ISSN:

关键词: 卒中 类冬眠状态 神经保护 综述

摘要:
卒中是世界范围内主要的致残和致死性疾病之一。目前,对于急性缺血性卒中,公认的治疗策略是静脉滴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r-tPA)溶栓治疗,但由于溶栓治疗时间窗较短(3~45 h 以内)及并发症状性颅内出血的风险较高,能够真正从溶栓中获益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比例很低[1]。许多哺乳动物在严酷的季节及食物短缺时,可自然地进入冬眠状态。在冬眠状态下,动物除体温及代谢显著降低外,还可抵御大幅度的脑血流降低而无任何脑损伤[2]。Frerichs[3]证实,在冬眠过程中,平均脑血流量降低至活动状态的10%以下,且葡萄糖利用率降低近98%。而当人类发生急性脑缺血时,由于脑血流的快速中断,可以在数秒内出现脑损伤和永久性脑功能障碍[4]。如果可以诱导一种类冬眠状态,将自然冬眠过程的生理代谢改变应用于缺血性卒中患者,或许可获得自然冬眠状态下强有力的神经保护作用。笔者综述诱导类冬眠状态的方法,并讨论这些方法产生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

基金:
语种:
第一作者:
第一作者机构: [1]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中美神经科学研究所
通讯作者:
通讯机构: [2]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
推荐引用方式(GB/T 7714):

资源点击量:17006 今日访问量:0 总访问量:906 更新日期:2025-04-01 建议使用谷歌、火狐浏览器 常见问题

版权所有©2020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技术支持:重庆聚合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长椿街45号宣武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