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血管内低温技术的可操作性.方法 前瞻性纳入大面积脑梗死接受血管内低温治疗的患者22例.按发病6个月生存与否或改良Rankin评分(mRS),分为生存组(14例)和死亡组(8例),预后良好组(mRS 0~4分,11例)和预后不良组(mRS 5~6分,11例).分析血管内低温技术的可操作性及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①22例患者诱导低温时间为(7.4±3.1) h,降温速度(0.66±0.40) ℃/h;维持低温中位数时间24.0(20.5~72.0) h,最大温度偏差中位数0.2(0.1~2.0) ℃,最大温度偏差≤0.3 ℃时长占维持低温时长的比率平均>90%,15例患者低温过程中最大温度偏差≤0.3 ℃;恢复常温时间(36.0±13.9) h,复温速度(0.09±0.05) ℃/h.生存组与死亡组比较以及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比较,各项温度相关变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 1例发生低温操作技术实施意外(盐水腔破裂);4例患者发生低温仪器运转意外(6例次),其中3次电源松动和1次机器停止运转的持续时间长,并引起体温波动,幅度为0.4~0.7 ℃.生存组与死亡组比较以及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比较,低温操作意外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 血管内低温技术的可操作性较好,但仍需提前做好低温治疗方案和各种意外事件处理预案,以保证低温治疗顺利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