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类型:
收录情况:
◇ 统计源期刊
◇ 北大核心
◇ CSCD-C
文章类型:
机构:
[1]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骨科,北京大学交通医学中心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2]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骨科
骨科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3]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神经生物学系
北京大学
出处:
ISSN:
关键词:
坐骨神经
神经纤维
缝合技术
生物相容性材料
疼痛
摘要:
目的:探讨2 mm小间隙套接缝合和神经外膜缝合修复坐骨神经损伤后疼痛功能恢复的变化.方法:采用SD大鼠制作坐骨神经离断伤模型,断端旋转180°后分别采用2 mm小间隙套接修复和神经外膜缝合修复方式,于术后2、4、5、6、8、12周观察患肢50%缩足阈值,采用成组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动物患肢2周时均出现明显的感觉减退,缩足阈值明显提高,达到15 g.4周时,两组缩足阈值均开始降低,小间隙套接修复组降低明显多于外膜缝合组,说明小间隙套接修复疼痛觉恢复早于外膜缝合组.术后5、6、8、12周,小间隙套接修复组缩足阈值升高至平台期[5周 (12.70±5.64) g;6周(12.20±3.26) g;8周(12.31±4.19) g;12周(13.95±2.58) g];外膜缝合组缩足阈值呈下降趋势[5周(10.47±7.02) g;6周(9.42±6.86) g;8周(8.50±7.15) g;12周(8.06±5.93) g].两组比较12周外膜缝合组缩足阈值显著低于小间隙套接修复组.结论:相比于传统的神经外膜缝合,生物套管2 mm小间隙套接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离断性损伤,能够有效地提高周围神经损伤修复过程中的疼痛阈值,减少疼痛的发生.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171150、31271284、81171146、30971526、30801169、30973066);
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2008-A-10);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BMU20110270);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30625036)资助~~;
第一作者:
第一作者机构:
[1]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骨科,北京大学交通医学中心
通讯作者:
通讯机构:
[1]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骨科,北京大学交通医学中心
[3]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神经生物学系
推荐引用方式(GB/T 7714):
张培训,安帅,王国强,等.生物套管小间隙套接修复大鼠坐骨神经损伤过程中的疼痛评估[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45(5):675-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