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详情页

急性脑梗死患者尿激酶静脉溶栓过程中血浆凝血酶原片断1+2和D-二聚体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The value of changes of plasma prothrombin fragment 1 + 2 and D-dimer during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with Urokinase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文献详情

资源类型:
机构: [1]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 [2]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介入放射诊断治疗中心 [3]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中心实验室
出处:
ISSN:

关键词: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血栓溶解疗法 脑梗塞

摘要:
目的探讨发病6 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行尿激酶静脉溶栓过程中,血浆凝血酶原片断1+2(F1+2)和D-二聚体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对45例发病6 h内接受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前和溶栓后1、2、3、6、12、24、48、72和96 h末梢血的血浆F1+2和D-二聚体的变化进行动态监测.根据溶栓后24h内CT、MRI检查结果,再将45例患者分为溶栓成功组、溶栓不成功组和出血组,并选择45名体格检查健康者为对照组,分析F1+2和D-二聚体变化与溶栓安全性和有效性之间的关系.结果尿激酶静脉溶栓前患者血浆F1+2和D-二聚体比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脑梗死患者在尿激酶静脉溶栓后变化如下:①溶栓成功组:F1+2和D-二聚体大约在用药后2 h达高峰,分别为(5.5±0.9)μg/L和(5.2±0.9)mg/L,然后迅速下降,用药后24 h血浆D-二聚体含量仍然是用药前的4倍,约72 h恢复至用药前水平.②溶栓不成功组:F1+2峰值出现在溶栓后6 h左右,为(5.0±0.8)μg/L;D-二聚体大约在用药后2h达高峰,为(3.7±0.9)mg/L,峰值明显低于溶栓成功组.③出血组:F1+2和D-二聚体大约在用药后2 h迅速达高峰,分别为(5.0±0.7)μg/L和(5.5±0.5)mg/L.结论血浆F1+2和D-二聚体溶栓前后的动态监测,对急性脑梗死尿激酶静脉溶栓效果判断和溶栓后出血风险的预测,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基金:
语种:
第一作者:
第一作者机构: [1]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
通讯作者:
通讯机构: [1]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
推荐引用方式(GB/T 7714):

资源点击量:16399 今日访问量:0 总访问量:869 更新日期:2025-01-01 建议使用谷歌、火狐浏览器 常见问题

版权所有©2020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技术支持:重庆聚合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长椿街45号宣武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