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传统观念曾认为:如果心肌缺血时间短、程度轻、则其本身无坏死且可以很快恢复功能;如果缺血严重、时间长,则不可避免地造成心肌坏死,产生急性心肌梗塞(AMI)和局部室壁运动异常.近年来,随着这一领域研究的逐步深入,越来越多地证明由于心肌缺血发生的速度、程度和持续时间长短的不同,以及缺血心肌有无再灌注或侧支循环血流供应等,心肌梗塞后的局部室壁运动异常区域除了坏死心肌外,还可能有顿抑心肌(stunned myocardium)、冬眠心肌[1](hibernating myocardium)的存在.特征是心肌遭受可逆性损伤而无坏死,功能可完全恢复[2].此外,1995年Boden等又提出了伤残心肌[3](maimed myocardium)的概念,即部分心肌坏死和部分心肌严重损伤,其功能的恢复延迟而不完全.对冠心病或心肌梗塞患者若能及时识别这些存活心肌,尽早施行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CVR),如冠状动脉腔内成行术(PA)或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以恢复其血液供应,使其收缩功能改善或恢复,将改善左心室整体收缩功能和患者的预后;而对确已坏死的心肌,行血运重建术则是无益的.因此,正确判断RWMA区域内有无存活心肌,将对心肌梗塞患者的进一步治疗选择、预测疗效和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