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详情页

远隔缺血预处理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血浆内皮素-1、血管紧张素Ⅱ和NO水平的影响

| 导出 |

文献详情

资源类型:
机构: [1]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大连市中心医院全科二病房 [2]北京宣武医院
出处:
ISSN:

关键词: 缺血预适应 脑梗死 内皮素-1 血管紧张素Ⅱ 一氧化氮

摘要:
目的通过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行远隔缺血预处理(RIPC)前后血浆内皮素-1(ET-1)、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和一氧化氮(NO)水平的变化,探讨远隔缺血预处理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本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8)和实验组(10例,削除不合格者n=8),对照组给予40 mm Hg无效加压,实验组给予200 mm Hg有效加压,两组患者均按双上肢1次/d进行缺血预适应治疗。分别在脑梗死后1 w且RIPC治疗前、RIPC治疗后1个月采集两组患者外周静脉血,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患者血浆ET-1、Ang-Ⅱ和NO水平。结果两组均有8例纳入后续研究,两组纳入研究患者基线资料及神经系统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实验组治疗后ET-1水平为(64.64±7.00) pg/ml,较治疗前(91.64±10.43) pg/ml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Ang-Ⅱ水平为(86.51±10.22) pg/ml,较治疗前(97.35±9.27) pg/ml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后Ang-Ⅱ水平为(54.40±8.74) pg/ml,较治疗前(95.14±54.40) pg/ml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后Ang-Ⅱ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后NO水平为(34.47±4.32)μmol/L,较治疗前(26.52±5.99)μmol/L明显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远隔缺血预处理能够改善脑梗死患者血浆ET-1、Ang-Ⅱ和NO水平的失衡状态。

基金:
语种:
第一作者:
推荐引用方式(GB/T 7714):

资源点击量:16407 今日访问量:0 总访问量:869 更新日期:2025-01-01 建议使用谷歌、火狐浏览器 常见问题

版权所有©2020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技术支持:重庆聚合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长椿街45号宣武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