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详情页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慢性后肢缺血机理的初步研究

Mechanism of Mesenchymal Stem Cells Transplantation for Chronic Hindlimb Ischemia in Lewis Rat

文献详情

资源类型:

收录情况: ◇ 统计源期刊

机构: [1]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血管外科 [2]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再生医学实验室 [3]首都医科大学解剖组织与胚胎教研室
出处:
ISSN: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慢性后肢缺血 机理 线拴法 大鼠

摘要:
目的利用细胞示踪技术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治疗慢性后肢缺血的相关机理。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直接贴壁法分离和培养大鼠MSCs,并以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标记。采用线栓法制备8只Lewis大鼠慢性后肢缺血模型,将其随机均分为MSCs移植组和对照组,分别于患侧后肢肌肉注射MSCs和生理盐水。分别于移植术后第7天和第14天,对其进行临床观察、后肢血流量测定及后肢血管造影,再于相应时间点处死大鼠,取患侧后肢股四头肌和腓肠肌,行HE染色及BrdU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移植术后14 d,8只大鼠全部成活,移植部位均无坏死和肿瘤形成;MSCs移植组大鼠患侧/健侧后肢的血流灌注比值明显增高(1.773比1.279),而血管造影结果提示2组大鼠的侧支血管数量比值未见显著增加(0.908比0.835)。HE染色结果示2组大鼠的股四头肌及腓肠肌并未发生特殊的病理学变化。BrdU免疫组化结果显示,阳性颗粒定位为股四头肌及腓肠肌的间质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且MSCs的分布存在差异,移植术后7 d腓肠肌内阳性细胞所占比例明显高于股四头肌,而14 d时则相反。结论 MSCs移植在术后早期可以提高血流灌注量,但这并非为增加了侧支血管数量使然,MSCs移植后所引起的旁分泌效应可能在术后早期起着重要的作用。

基金:
语种:
第一作者:
第一作者机构: [1]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血管外科
通讯作者:
通讯机构: [1]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血管外科
推荐引用方式(GB/T 7714):

资源点击量:16470 今日访问量:0 总访问量:871 更新日期:2025-01-01 建议使用谷歌、火狐浏览器 常见问题

版权所有©2020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技术支持:重庆聚合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长椿街45号宣武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