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类型:
文章类型:
机构:
[1]100050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神经电刺激研究与治疗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研究所
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
首都医科大学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天坛医院
出处:
ISSN:
摘要:
1功能神经外科的历史与现况<br> 功能神经外科是神经外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是针对特定的神经根、神经通路或神经元群,人为地改变其病理过程,重建神经组织的正常功能的一门学科。虽然据传功能神经外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6年,当时古罗马医师用电鳐放电为患者治疗头痛,但是早前的有关功能神经外科的工作大多以对大脑电信号的采集记录以及对大脑进行电刺激研究脑功能为主。直到1925年神经病学家Jackson才认识到癫痫是由皮质神经细胞的过度放电所致,这一伟大的提示,奠定了今日癫痫和癫痫外科的基础,在1936年Gibbs记录到癫痫发作期脑电图的棘波之前,癫痫外科都是以Jackson观点主导的以切除癫痫症状对应区域为主的手术,脑电图应用之后,至今一直是寻找电生理致痫灶、指导癫痫外科手术的重要工具[1]。1947年,Spiegel和Wycis教授发明了首个比较完善的人脑立体定向手术头架系统,并在1950年,首次通过立体定向技术为一位亨廷顿舞蹈病的患者施行了脑内苍白球和丘脑背内侧核团注射微量乙醇的毁损手术,术后患者的肢体震颤取得了一定效果,这一手术标志着立体定向功能神经外科正式成立[2]。1967年10月,Shealy 医生为1例癌痛患者植入了脊髓电刺激设备,完成了首例脊髓电刺激手术并达到了满意的治疗效果[3]。1968年美敦力公司的植入式脊髓电刺激器正式商业上市,这一发明的问世标志着神经调控学的诞生。在短短的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功能神经外科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目前是神经外科领域发展最迅速、最有活力的分支学科之一。随着磁共振、PET-CT、脑磁图等检查技术的发明发展,脑电技术的成熟乃至皮层脑电监测技术和立体定向脑电监测技术的出现,致痫灶定位技术日渐完善,癫痫外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近些年来随着机器人辅助下电极埋藏技术的发展,可以以更小的创伤在更短的时间内置入电极。除了电极埋藏,在机器人辅助下也可以行颞叶深部结构热凝损毁术和精准干细胞移植技术,必将使更多的患者受益[4]。随着适用于全身各个不同部位的神经电刺激器的发明问世,脑深部电刺激术、脊髓电刺激术、迷走神经电刺激术等神经调控手术不断进入临床,为越来越多的患者医治以往传统神经外科无法治疗的病症。目前功能神经外科研究和诊治的疾病包括:运动障碍性疾病(帕金森病、肌张力障碍、特发性震颤等)、药物难治性癫痫、脑神经疾病(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舌咽神经痛等)、疼痛、精神疾病(强迫症、抑郁症、抽动-秽语综合征)、痉挛状态等[5]。国际上接受脑深部电刺激手术及迷走神经电刺激手术的患者均已超过14万。我国功能神经外科疾病发病率较高,据统计难治性癫痫患者超过900万,2006年,我国有帕金森病患者200万例,2030年将达500万例[6],如果将精神疾病、疼痛、药物成瘾等患者统计在内,保守估计我国神经调控技术的适用对象将超过5000万例。随着接受手术的患者增多,寻求更好的调控模式至关重要,以反馈式电刺激为代表的智能神经调控理念的提出,旨在实现快速、动态的调节脑网络,加速脑功能性疾病采用脑深部电刺激治疗后的起效时间及加强治疗效果[7]。研究的目标是在帕金森病中可以通过检测异常的β振荡来自行调节电刺激的参数,以更好的控制症状[8]。此外,随着对癫痫等疾病的进一步研究表明,脑功能性疾病大都涉及神经网络问题,而非局限性疾病。在颞叶癫痫大鼠模型中,丘脑前核局部场电位变化早于临床发作,所以可以通过癫痫的网络早期识别癫痫发作并且应用反馈性电刺激来控制癫痫发作[9]。因此相信反馈性电刺激也必将使得神经调控技术达到新的高度。
基金:
北京市医院管理局临床医学发展专项经费(ZYLX 2013S)
第一作者:
第一作者机构:
[1]100050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神经电刺激研究与治疗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推荐引用方式(GB/T 7714):
张建国.从功能神经外科的发展论功能神经外科研究生的培养[J].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5,(6):4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