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动态观察1年尘螨特异性免疫治疗对哮喘合并变应性鼻炎患儿的肺功能影响,探讨SIT治疗前的肺功能状态可否影响SIT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2月至1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哮喘中心就诊的尘螨致敏的轻、中度哮喘合并变应性鼻炎患儿70例,男52例,女18例,年龄4~14岁。根据患儿及其家长意愿选择使用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sublingual immunotherapy,SLIT)或SCIT(subcutaneous immunotherapy,SCIT),采用SLIT的患儿57例,采用SCIT的患儿13例。在基线期(2-4周)、治疗后3个月、6个月、9个月及12个月,对患儿进行临床评估;应用症状用药日记卡记录患儿每日哮喘及鼻炎症状评分及用药评分;应用最大呼气流量-容积曲线测定方法监测患儿肺功能;每日进行最高呼气流量值(peak expiratory flow rate,PEFR)测定;根据我国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评估哮喘控制情况并调整控制治疗药物的治疗级别。根据哮喘合并变应性鼻炎患儿在治疗后3个月、6个月、9个月和12个月与基线期症状用药计分的变化率进行分组,包括治疗有效组(治疗后症状用药计分减低)和治疗无效组(治疗后症状用药计分升高)。分析影响疗效的各因素(性别、年龄、哮喘病程、鼻炎病程、治疗途径、基线期哮喘控制评估、基线期鼻炎评估、基线期症状用药评分、FEV1%pred、FEV1/FVC%、MMEF%pred、PEF%pred在两组间的差异。结果 (1)尘螨特异性免疫治疗对哮喘合并鼻炎患儿肺功能的影响:共计54例哮喘合并变应性鼻炎患儿完成1年随访,16例患儿在治疗不同时点出组。PEFR实测值/预计值、FEV1%pred、MMEF%pred、PEF%pred均较治疗前有改善。肺功能指标FEV1%pred和MMEF%pred在治疗后3月(分别为105.44%±13.07%、81.77%±18.10%)均高于治疗前(分别为101.96%±12.66%、74.80%±19.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F%pred在治疗后3月(101.74%±16.61%)、9月(101.90%±16.01%)和12月(99.24%±16.24%)均高于治疗前(95.41%±15.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影响尘螨特异性免疫治疗临床疗效的因素分析:通过分析各影响因素对治疗有效组和治疗无效组的差异,结果表明影响尘螨特异性免疫治疗临床疗效的因素包括哮喘病程、基线期PEF%pred以及基线期症状用药评分。哮喘病程在治疗后3月(治疗有效组和无效组分别为2.80±1.70、4.32±2.34)和治疗后6月(治疗有效组和无效组分别为2.79±1.63、4.58±2.48)可以影响临床疗效,哮喘病程越短,SIT临床疗效越好;基线期PEF%pred在治疗后6月(治疗有效组和无效组分别为91.52±12.45、104.35±17.68)和治疗后9月(治疗有效组和无效组分别为92.46±11.92、104.61±20.93)可以影响临床疗效,基线期PEF%pred越低,SIT临床疗效越好;基线期症状用药评分在治疗后3月(治疗有效组和无效组分别为5.83±2.19、3.83±1.90)、治疗后6月(治疗有效组和无效组分别为5.82±2.14、3.56±1.89)、治疗后9月(治疗有效组和无效组分别为5.84±2.10、2.80±1.14)和治疗后12月(治疗有效组和无效组分别为5.53±2.26、3.55±1.75)均可以影响临床疗效,基线期症状用药评分越高,SIT临床疗效越好。结论 1年尘螨特异性免疫治疗可以改善哮喘合并变应性鼻炎患儿的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