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的术前治疗、手术时机与手术量以及调整缝线在治疗中的应用.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北京儿童医院眼科接受手术治疗的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患者30例.方法 对手术治疗的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儿术前矫正屈光异常,观察斜视度稳定,并予适当弱视治疗,在双眼视力相当的情况下进行手术,按照裸眼和戴镜斜视度的平均值设计手术量.术中常规使用调整缝线技术,术后早期依据眼位情况决定是否需要调整.术后随访6~15个月.观察眼位及双眼视功能.主要指标 术后眼位、双眼视功能、眼位调整情况.结果 有3例患儿进行了眼位调整,均为过矫,避免了二次手术.末次随访时30例患者中26例(87%)眼位在正位~+8 △之间,4例(13%)眼位+10△~+15△.术前能合作行双眼视功能检查者19例,有双眼视功能者2例(11%).末次随访时能合作双眼视功能检查者21例,有双眼视功能者15例(71%).结论 内斜视伴有调节因素时应及时全矫配镜,在残余斜视度稳定、双眼矫正视力基本相当后应尽早手术.手术设计根据戴镜与裸眼视近的平均斜视度,调整缝线有助于保证术后早期的眼位满意,降低了二次手术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