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详情页

痿证理论的源流梳理

Origin of theory of atrophy syndrome

| 认领 | 导出 |

文献详情

资源类型:

收录情况: ◇ 统计源期刊 ◇ 北大核心 ◇ CSCD-C

作者:
机构: [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北京100050
出处:
ISSN:

关键词: 痿证 取阳明 补肝肾 中医 针灸

摘要:
中医痿证包括手足痿软无力为主要特征的诸多疾病,病因有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古有痿躄、痿痹、痿易、痿厥、解亦相关名称.<内经>立"痿论"专篇,突出五脏,强调病始于肺热叶焦,而治疗则"独取阳明".后世医家对此理论有所发展,主要观点有3:其一,遵循"独取阳明",但重心从针灸移向药物;其二,以补肾为要,盖肾总司筋骨;其三,痿证、痹症治疗有别,痿证以补益为要,不可祛风,痹症以祛风为主,不宜补虚.<内经>"独取阳明"强调针刺阳明经,"调其荥而补其俞",可以调节全身的气血,助"宗筋束骨而利机关";后世"独取阳明"多用药物调理脾胃脏腑,扶正气,祛湿热,助纳运,复升降,则气血生化有源;补益肝肾更是药物治疗痿证的主要方法,补益肝肾可以强筋壮骨.总之,治疗痿证宜针药结合,取长补短;取阳明与补肝肾不可偏废,应当以辨证为主;痿痹、痿厥等名称源于临床实践,迄今仍有现实意义,所谓痿证宜补、痹症当泻,有失偏颇.

基金:
语种:
第一作者:
第一作者机构: [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北京100050
推荐引用方式(GB/T 7714):

资源点击量:16461 今日访问量:0 总访问量:871 更新日期:2025-01-01 建议使用谷歌、火狐浏览器 常见问题

版权所有©2020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技术支持:重庆聚合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长椿街45号宣武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