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详情页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165及骨形态发生蛋白2促进兔骨缺损部位再血管化的研究

Repair of long bone defects in rabbits using nano-hydroxyapatite /polyamide combined plasmids and guided bone regeneration

文献详情

资源类型:

收录情况: ◇ 统计源期刊 ◇ 中华系列

机构: [1]100029北京卫生部北京中日友好医院骨科 [2]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实验诊断中心 [3]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
出处:
ISSN:

关键词: 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骨水泥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骨形态发生蛋白 引导性骨再生 骨缺损

摘要:
目的 为大段骨缺损修复过程的血管再生探索一条可行的途径.方法 成年大耳白兔30只,随机分为五组.右前肢为实验肢体,缺损长度约15 mm.第1~4组都采用胶原膜引导,结合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骨水泥,不同的是在第1组中,复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VEGF165)及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质粒;第2组复合VEGF165质粒;第3组复合BMP2质粒;第4组不复合任何质粒;第5组仅制作动物模型而不做任何处理,作为空白对照组.结果 术后2周,核素断层摄影(ECT)结果显示第1组骨缺损修复后的局部血流量高于第2、3、4组(P<0.05);术后4周,X线片示第1组骨缺损处的骨痂明显增多;SEM显示在正常骨与工程骨交界处可见新生的骨小梁结构以及成骨细胞的附着;ECT结果显示第1组骨缺损的局部血流量高于第2、3、4组(P<0.01);第2组骨缺损的局部血流量高于第3、4组(P<0.01);术后8周,SEM显示第1组工程骨表面成骨细胞的附着多于其它各组,ECT结果显示与术后4周相同.结论 在骨缺损的局部,联合应用表达VEGF165和BMP2质粒可以促进骨缺损局部的血液供应;附着质粒DNA的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及引导性胶原膜在大段骨缺损局部的联合应用有助于新骨的形成.

基金:
语种:
第一作者:
第一作者机构: [1]100029北京卫生部北京中日友好医院骨科
推荐引用方式(GB/T 7714):

资源点击量:16461 今日访问量:0 总访问量:871 更新日期:2025-01-01 建议使用谷歌、火狐浏览器 常见问题

版权所有©2020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技术支持:重庆聚合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长椿街45号宣武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