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急症,临床上根据失血量与失血速度将消化道出血分为慢性隐性出血、慢性显性出血和急性出血 [1].急性大量出血一般界定为短时间(1 ~ 2h)内超过 800ml 或占总循环血量 20%以上的出血,死亡率约为 10%.60 岁以上患者消化道出血死亡率为 30% ~ 50%,高于中青年患者.抗血小板药物是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基础药物,其广泛使用虽然有效降低了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但与阿司匹林和非甾体类抗炎药有关的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却逐年上升 [2-3].心脏机械瓣膜置换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术后需要长期服用抗凝血药物进行辅助治疗,继而引发的消化道出血可能危及生命 [4].消化道出血的治疗临床上多采用止血或手术切除病变组织,但长期抗栓治疗的患者消化道动脉性出血应用止血药物多难以控制;患者因大量失血、休克等造成生命体征极不稳定而无法耐受外科手术;当以出血为首发症状,病因和出血部位不清楚的前提下更是无法进行外科手术治疗 [5-6].介入性血管内栓塞是血管腔内介入技术的一种,因其创伤小,治疗速度快,栓塞前可通过血管造影明确出血部位,疗效确切等优势而常被应用于内脏动脉性出血的急诊处理.本文主要论述抗栓治疗患者发生非静脉曲张性出血的介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