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瓣周漏是指外科心脏瓣膜替换术后人工瓣环与自体组织间的缝线开裂,是术后较常见的并发症,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为2.3%~ 5.0%[1-2].瓣周漏的发生机制包括自体瓣环钙化和形变、选用的人工瓣膜与患者瓣环不匹配、组织炎性反应、感染和缝合区空间不足等[3-4].多数瓣周漏患者没有明显临床症状,但是少数瓣周漏患者会出现严重后果,需要积极治疗.二次外科修复或二次换瓣依然是治疗瓣周漏的金标准,但是二次手术技术难度大,风险高,手术死亡率高,很多外科医生及患者均不愿选择二次手术[5-6].1992年,Hourihan等[7]首次报道应用经导管介入封堵瓣周漏,随后20多年来介入治疗技术及器械不断发展,该技术目前在国外已广泛开展.在2017年更新的美国心脏协会(AHA)/美国心脏病学学会(ACC)心脏瓣膜病管理指南中,对存在反复溶血和/或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Ⅲ~Ⅳ级且外科手术高危的瓣周漏患者,如解剖条件适宜封堵,建议首选介入治疗方案(推荐级别为Ⅱa)[8].然而,该技术在国内尚未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就瓣周漏的介入治疗现状进行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