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详情页

心脏瓣膜替换术后瓣周漏介入治疗的现状

文献详情

资源类型:

收录情况: ◇ 统计源期刊 ◇ 北大核心 ◇ CSCD-C ◇ 中华系列

机构: [1]100029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介入诊疗科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
出处:
ISSN:

摘要:
瓣周漏是指外科心脏瓣膜替换术后人工瓣环与自体组织间的缝线开裂,是术后较常见的并发症,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为2.3%~ 5.0%[1-2].瓣周漏的发生机制包括自体瓣环钙化和形变、选用的人工瓣膜与患者瓣环不匹配、组织炎性反应、感染和缝合区空间不足等[3-4].多数瓣周漏患者没有明显临床症状,但是少数瓣周漏患者会出现严重后果,需要积极治疗.二次外科修复或二次换瓣依然是治疗瓣周漏的金标准,但是二次手术技术难度大,风险高,手术死亡率高,很多外科医生及患者均不愿选择二次手术[5-6].1992年,Hourihan等[7]首次报道应用经导管介入封堵瓣周漏,随后20多年来介入治疗技术及器械不断发展,该技术目前在国外已广泛开展.在2017年更新的美国心脏协会(AHA)/美国心脏病学学会(ACC)心脏瓣膜病管理指南中,对存在反复溶血和/或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Ⅲ~Ⅳ级且外科手术高危的瓣周漏患者,如解剖条件适宜封堵,建议首选介入治疗方案(推荐级别为Ⅱa)[8].然而,该技术在国内尚未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就瓣周漏的介入治疗现状进行综述.

基金:
语种:
中文影响因子:
第一作者:
第一作者机构: [1]100029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介入诊疗科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
通讯作者:
通讯机构: [1]100029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介入诊疗科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
推荐引用方式(GB/T 7714):

资源点击量:16409 今日访问量:0 总访问量:869 更新日期:2025-01-01 建议使用谷歌、火狐浏览器 常见问题

版权所有©2020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技术支持:重庆聚合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长椿街45号宣武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