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详情页

远隔缺血适应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国专家共识

| 认领 | |

文献详情

资源类型:
执笔作者机构: [1]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 [2]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急诊科
本院执笔作者机构: [1]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 [2]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急诊科
刊名:
ISSN:
年份:
卷:
期:
页码:

关键词: 脑梗死 颅内动脉硬化 颈动脉狭窄 远隔缺血适应

摘要:
远隔缺血适应是通过对某一器官或组织进行反复、短暂的缺血刺激,使得该器官或组织以外的其他器官或组织产生对缺血的适应,进而提高其对缺血损伤的耐受能力,该方法具有便捷无创、经济实用、不良反应少、易于普及等优点。近年来,远隔缺血适应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的应用不断增多。本共识是结合我国脑血管病防治特点,参考国内外最新文献,围绕远隔缺血适应的概念和分型、作用机制、临床实施方法、适用人群、禁忌证及治疗前评估、未来研究和应用建议等临床常见问题制定,旨在引起广大神经科医生重视,以期为我国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规范化防治和管理提供指导性建议。

基金:

基金编号: 2017Yrci308401,2016YFC1301502

语种:

收录情况: ◇统计源期刊 ◇北大核心 ◇CSCD-C ◇中华系列

专家组成员:
赵文博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 李思颉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急诊科) 董海龙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 董强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 范明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 方琪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 冯加纯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 高艳琴 (复旦大学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郝峻巍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 何俐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内科) 胡波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神经内科) 华扬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血管超声科) 吉训明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 李天晓 (河南省人民医院介入科) 李晓波 (苏北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刘桂友 (北京脑重大疾病研究院) 刘新峰 (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内科) 楼敏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 罗玉敏 (北京市老年病医疗研究中心脑血管病研究室) 吕国蔚 (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学院) 马青峰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 孟然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 繆中荣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中心) 彭斌 (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 任长虹 (低氧适应转化医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宋海庆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 唐北沙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内科) 王丽华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 王茂德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 王涛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外科) 王伊龙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 王媛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王涛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徐恩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 杨旗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放射科) 杨清武 (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于群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曾进胜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 周华东 (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神经内科)
本院专家组成员:
赵文博[1]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 李思颉[2]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急诊科) 郝峻巍[1]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 华扬[11]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血管超声科) 吉训明[12]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 马青峰[1]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 孟然[1]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 宋海庆[1]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 王媛[28]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通讯作者:
吉训明 (jixm@ccmu.edu.cn)
通讯作者机构: [12]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
本院通讯作者:
吉训明[12] (jixm@ccmu.edu.cn)
本院通讯作者机构: [12]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
推荐引用方式(GB/T 7714):

资源点击量:16399 今日访问量:0 总访问量:869 更新日期:2025-01-01 建议使用谷歌、火狐浏览器 常见问题

版权所有©2020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技术支持:重庆聚合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长椿街45号宣武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