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详情页

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临床评估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文献详情

资源类型:
执笔作者机构: [1]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2]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3]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本院执笔作者:
本院执笔作者机构: [2]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刊名:
ISSN:
年份:
卷:
期:
页码:

摘要:
<正>脑梗死急性期以血管再通为核心的各种治疗措施,主要是挽救梗死灶周围因缺血性损伤而发生功能异常、但尚未死亡的神经细胞,使其恢复正常并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梗死灶周围这种仍有救治机会的神经组织,一般被认为属于"缺血半暗带(ischemic penumbra)"。缺血半暗带已成为急性脑梗死的关注焦点,其临床评估和治疗受到血管神经病学和相关学科医生的高度重视。然而,目前国内外对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的临床评估和判定标准并不一致,治疗亦未形成共识。在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领导下,由脑血管病专委会(学组)组织我国相关领域专家,经全面复习国内外文献,反复讨论后撰写成以下共识,供国内同行在临床实践中评估和治疗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时参考。本共识推荐意见的推荐强度和证据评定参考《中国脑血管病指南制定方法及应用》的标准~([1])。

基金:

基金编号: 编号:2017YFC1307500

语种:

收录情况: ◇统计源期刊 ◇北大核心 ◇CSCD-C

专家组成员:
党超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卢洁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宋海庆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吴波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余剑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曾进胜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张苗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刘鸣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楚兰 (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胡波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刘尊敬 (北京中日友好医院) 陆正齐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潘旭东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 彭斌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谢鹏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秦新月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徐安定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徐运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 许予明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杨清武 (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 于生元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内科医学部) 蔡坚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曹文锋 (江西省人民医院) 曹勇军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董强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杜彦辉 (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 龚涛 (北京医院) 黄一宁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李长清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李常新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李继梅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李新 (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刘俊艳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 刘运海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宋水江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王伟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王拥军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文国强 (海南省人民医院) 吴钢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吴江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 吴世政 (青海省人民医院) 张黎明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张莉莉 (陆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张微微 (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 张小宁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周志明 (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
本院专家组成员:
卢洁[2]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宋海庆[2]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张苗[2]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通讯作者:
曾进胜 (zengjs@pub.guangzhou.gd.cn) 谢鹏 (xiepeng@cqmu.edu.cn) 于生元 (yusy1963@126.com)
推荐引用方式(GB/T 7714):

资源点击量:17037 今日访问量:2 总访问量:911 更新日期:2025-04-01 建议使用谷歌、火狐浏览器 常见问题

版权所有©2020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技术支持:重庆聚合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长椿街45号宣武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