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详情页

吡格列酮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海马区神经元损伤的影响

文献详情

资源类型:

收录情况: ◇ 统计源期刊 ◇ 北大核心

机构: [1]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脑血管病研究室,北京 100053 [2]大连理工大学附属中心医院神经内科,辽宁大连 116033
出处:
ISSN:

关键词: 吡格列酮 脑缺血 神经元损伤 神经保护

摘要:
目的 研究吡格列酮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区神经元的影响,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探讨。方法 将36只青年雄性C57BL/6J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完全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对照组及吡格列酮组(n=12)。采用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MCAO)的方式制备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小鼠脑缺血后再灌注即刻按照25 mg/kg体质量的剂量灌胃吡格列酮或等体积的0.9%(质量分数)氯化钠注射液,每天1次,持续7 d。分别在术后3、7 d采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eurological Severity Scores, NSS)对小鼠神经功能进行评估。术后7 d处死小鼠,脑组织制作石蜡切片,通过尼氏(Nissl)染色检测脑梗死百分比及小鼠脑组织皮质区、纹状体区、海马区的齿状回(dentate gyrus, DG)、CA1和CA3区的神经元数量;通过免疫印迹法检测脑组织海马区凋亡相关蛋白B-细胞淋巴瘤因子2(B-cell leukemia/lymphoma 2, Bcl2)和Bcl2关联X蛋白(Bcl2 associated X protein, Bax)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小鼠比较,吡格列酮组小鼠在脑缺血后第3、7 d的N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脑梗死体积百分比则显著减小(P<0.05),皮质区和海马CA3区尼氏小体的数量显著升高(P<0.05),并伴随Bcl2/Bax比值的升高(P<0.05)。结论 吡格列酮可以减轻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组织海马CA3区神经元丢失程度,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海马区Bcl2/Bax比值有关。

基金:
语种:
第一作者:
第一作者机构: [1]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脑血管病研究室,北京 100053
通讯作者:
推荐引用方式(GB/T 7714):

资源点击量:17044 今日访问量:2 总访问量:913 更新日期:2025-04-01 建议使用谷歌、火狐浏览器 常见问题

版权所有©2020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技术支持:重庆聚合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长椿街45号宣武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