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详情页

加强全麻下基于脑电信息的脑伤害指数监测

文献详情

资源类型:

收录情况: ◇ 统计源期刊 ◇ 中华系列

作者:
机构: [1]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麻醉手术科,北京 100053
出处:
ISSN:

关键词: 全麻下多模式脑监测 脑伤害指数 精准镇痛 术后康复

摘要:
自从1846年由Long Crawford开启乙烷麻醉以来,现代麻醉学开启了新的纪元。由乙烷麻醉的发展,逐步进展到氟烷、恩氟烷、异氟烷、七氟烷及地氟烷。20世纪初期,普鲁卡因问世并得以广泛应用,20世纪50年代,谢荣教授发明了普鲁卡因静脉全麻,这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静脉麻醉方法,在特定历史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多种类的静脉麻醉药物不断研发(如咪达唑仑、氯胺酮、丙泊酚、依托咪酯、环泊酚、可乐定、右美托咪定、瑞玛唑伦、艾司氯胺酮等),使麻醉药物镇静变得更加安全、有效、舒适和可控。同时,相应的基于阿片类强效镇痛药物(吗啡、哌替啶、芬太尼、舒芬太尼、阿芬太尼、瑞芬太尼、羟考酮等)相继合成和应用,更是开启了外科手术有效镇痛、抗应激的新时代。肌松剂,从去极化肌松剂(如筒箭毒碱、琥珀酰胆碱),到陆续生产出一系列非去极化肌松剂(如泮库溴铵、维库溴铵、罗库溴铵、阿曲库铵、苯磺顺阿曲库铵、米库氯铵等),使外科手术的实施变得更加容易。上述这些药物构成了全麻镇静、镇痛、肌松的三大要素,有力支撑和推动了现代麻醉学和外科学的快速发展。

语种:
第一作者:
第一作者机构: [1]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麻醉手术科,北京 100053
通讯作者:
推荐引用方式(GB/T 7714):

资源点击量:17598 今日访问量:0 总访问量:938 更新日期:2025-07-01 建议使用谷歌、火狐浏览器 常见问题

版权所有©2020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技术支持:重庆聚合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长椿街45号宣武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