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详情页

针刺太冲穴的脑功能MRI研究

Study of acupuncture point Liv 3 with functional MRI

文献详情

资源类型:

收录情况: ◇ 北大核心 ◇ 中华系列

机构: [1]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医学影像学部放射科, 100053北京, [2]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核分析技术重点实验室 [3]武警总医院中西医结合科
出处:
ISSN:

关键词: 针刺 磁共振成像

摘要:
目的采用功能MRI(fMRI)方法研究与针刺太冲穴(Liv3)有关的脑功能区,以及可能的针刺后效应.方法健康右利手志愿者18例参加本次实验.实验采用单组块设计,包括静息期、刺激期和针刺后效应期.每名被试只接受1种针刺,即针刺右侧Liv3或针刺相邻假穴位,其中,10例被试者参加穴位针刺,其余8例参加假穴位针刺,同时进行全脑的fMRI.采用统计参数图(SPM99)进行统计学分析,用t检验分析获得刺激期、后效应期状态分别与静息期状态信号对比的脑功能图像,以P<0.001的像素构成统计参数图,最后利用SPM的掩盖(Mask)功能,从针刺激活区中排除假穴位针刺的干扰激活区,得出针刺激活的特异性脑区图.结果排除8例假穴位针刺期激活脑区后,与静息状态比较,针刺10例被试右侧太冲穴激活的脑区主要包括左右小脑(t值分别为10.06、9.82)、前额叶、顶上小叶(t值分别为4.36、4.53)和顶下小叶(t值分别为3.94、4.95)、枕叶、海马旁回(t值分别为5.63、6.32)、岛叶(t值分别为3.82、5.51)、丘脑、豆状核(t值分别为3.24、4.40)以及对侧颞极和前、后扣带回(P值均<0.01).排除8例假穴位针刺"后效应期"激活区后,针刺10例被试太冲穴后效应期激活的脑区主要包括双侧小脑、前额叶、顶上小叶和顶下小叶、枕叶、豆状核、海马旁回,同侧颞极、海马、岛叶和丘脑,对侧尾状核头和胼胝体以及前、后扣带回.结论针刺Liv3激活视区、边缘系统和皮层下灰质结构,可能是脑内调整的特异性脑区,而且这些区域在后效应期仍有激活,为针刺后效应的存在提供了一定的客观证据,这将为以后针刺实验的科学设计奠定基础工作.

语种:
第一作者:
第一作者机构: [1]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医学影像学部放射科, 100053北京,
推荐引用方式(GB/T 7714):

资源点击量:16409 今日访问量:0 总访问量:869 更新日期:2025-01-01 建议使用谷歌、火狐浏览器 常见问题

版权所有©2020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技术支持:重庆聚合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长椿街45号宣武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