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详情页

不同途径移植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大鼠后肢缺血

Rat hindlimb ischemia treated with bone marrow-derived mononuclear cell transplantation in different approaches

文献详情

资源类型:
机构: [1]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血管外科 [2]首都医科大学血管外科研究所 [3]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外科实验室 [4]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动物室 [5]首都医科大学血管外科研究所 北京市100053
出处:
ISSN:

关键词: 骨髓细胞 移植 缺血

摘要:
目的:探讨局部肌肉注射和动脉腔内注射两种途径进行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大鼠后肢缺血的效果.方法:实验于2004-02/06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动物室完成.通过切除股浅动脉及其分支血管制作Lewis大鼠单侧后肢缺血模型,7 d后进行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骨髓单个核细胞取自同系健康大鼠的四肢长骨,用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得.26只Lewis大鼠随机分成局部肌肉注射细胞移植组(实验组Ⅰ,n=8)和局部肌肉注射无血清IMDM培养基组(对照组Ⅰ,n=5);动脉腔内注射细胞移植组(实验组Ⅱ,n=8)和腔内注射无血清IMDM培养基组(对照组Ⅱ,n=5).实验组每只大鼠移植5×1驴骨髓单个核细胞.在移植后4周测定双侧后肢皮肤温度差、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测定皮肤灌注量,免疫组化染色计数毛细血管数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观察血管新生情况作为评价指标,研究两种移植途径对下肢缺血的不同治疗作用.结果:所有大鼠未出现后肢坏疽.移植后4周双侧后肢皮肤温度差实验组Ⅰ为0.90±0.",对照组Ⅰ为2.54±0.14;实验组Ⅱ为1.01±0.22,对照组Ⅱ为2.84±0.25,实验组较对照组明显低(P<0.05).激光多普勒血流测定显示双侧后肢皮肤灌注量之差实验组Ⅰ为18.0±5.6,对照组Ⅰ为32.1±9.4;实验组Ⅱ为21.8±7.1,对照组Ⅱ为28.6±4.5,实验组较对照组明显低(P<0.05).免疫组化检查显示毛细血管数量实验组Ⅰ为18.7±3.6,对照组Ⅰ为12.3±4.2;实验组Ⅱ为20.6±4.6,对照组Ⅱ为14.1±2.5,实验组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DSA可以观察到治疗组的新生血管数量较对照组明显多.但肌肉注射和腔内注射两种移植途径之间各指标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实验组Ⅰ对实验组Ⅱ;P>0.05).结论: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能有效改善大鼠后肢缺血.局部肌肉注射和动脉腔内注射两种移植途径同样有效.

基金:
语种:
第一作者:
第一作者机构: [1]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血管外科 [2]首都医科大学血管外科研究所 [3]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外科实验室 [4]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动物室 [5]首都医科大学血管外科研究所 北京市100053
推荐引用方式(GB/T 7714):

资源点击量:16409 今日访问量:0 总访问量:869 更新日期:2025-01-01 建议使用谷歌、火狐浏览器 常见问题

版权所有©2020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技术支持:重庆聚合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长椿街45号宣武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