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详情页

Tracer-based MRI evaluation on transportation and clearance in extracellular space of rats

采用磁共振示踪法探讨大鼠脑细胞间隙内物质转运清除规律

文献详情

资源类型:

收录情况: ◇ 统计源期刊 ◇ 北大核心 ◇ CSCD-C

机构: [1]长庆油田职工医院影像科陕西西安710201 [2]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山大学附属佛山医院MR室广东佛山528000 [3]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放射科磁共振设备与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91 [4]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医学影像科北京100029
出处:
ISSN: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细胞间隙 示踪剂 大鼠

摘要:
目的 采用磁共振示踪法探讨脑细胞间隙(ECS)内物质转运规律及外界刺激对其转运能力的影响.方法 将3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尾状核-对照组、丘脑-对照组、尾状核-运动组和丘脑-疼痛组,通过立体定位技术将示踪剂Gd-DTPA导引至尾状核和丘脑区的ECS,在示踪剂注射前和注射后不同时间点进行MR扫描,直至Gd-DTPA所致的高信号消失,通过图像后处理和数学建模技术,计算示踪剂在ECS内的半衰期,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各组结果.结果 尾状核ECS内的Gd-DTPA可转运至邻近皮层区,丘脑ECS内Gd-DTPA的转运局限于原位,未观察到向邻近区域进行跨区域转运.尾状核-对照组、丘脑-对照组Gd-DTPA的半衰期分别为(104.30±54.12) min和(49.93±2.11)min(t=2.839,P<0.05).尾状核-运动组Gd-DTPA的半衰期分别为(113.42±47.32) min,与尾状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59,P>0.05).丘脑-疼痛组的Gd-DTPA的半衰期为(109.40±10.33) min,较丘脑-对照组显著延长(t=15.954,P<0.05).结论 磁共振示踪法是研究脑ECS内物质转运规律的有效手段,外界刺激可调控相关脑区ECS内物质的转运清除.

基金:
语种:
中文影响因子:
第一作者:
第一作者机构: [1]长庆油田职工医院影像科陕西西安710201
通讯作者:
通讯机构: [2]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山大学附属佛山医院MR室广东佛山528000 [3]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放射科磁共振设备与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91 [*1]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山大学附属佛山医院MR室,528000 [*2]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放射科磁共振设备与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100191
推荐引用方式(GB/T 7714):

资源点击量:17005 今日访问量:0 总访问量:906 更新日期:2025-04-01 建议使用谷歌、火狐浏览器 常见问题

版权所有©2020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技术支持:重庆聚合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长椿街45号宣武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