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详情页

面孔分类中空间高低频表征的神经机制:一个颅内脑电研究

Neural Mechanism of Spatial Frequency Representation in Face Categorization: an ECoG Study

文献详情

资源类型:
WOS体系:

收录情况: ◇ SCIE ◇ 统计源期刊 ◇ 北大核心 ◇ CSCD-C

机构: [1]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北京功能神经外科研究所 [2]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出处:
ISSN:

关键词: 面孔表征 空间频率 颅内脑电 事件相关电位 N170波形成分

摘要:
来自多方面的研究表明,面孔的分类和识别位于特定脑区.同时,已有行为实验研究表明,图像的空间高低频特征在面孔分类的不同范畴中起不同的贡献,例如身份更多被低频信号传递,性别被高低频共同传递,而表情更多被高频传递.然而,空间频率在面孔分类中的贡献,其表征和神经机制目前相关研究很少.利用特定癫痫患者植入颅内电极的监控期,呈现不同类型面孔图像,同时记录其颅内脑电,用事件相关电位方法考察了据认为是面孔特定成分的相关电位的潜伏期在170 ms的波形(N170波形)的变化;用电极反应显著性分析考察了空间频率在不同分类特征上的贡献.结果表明,空间高频(HSF)图像的N170潜伏期显著延迟.只呈现空间低频(LSF)图像,N170的潜伏期对普通人面孔会延迟,而对熟悉的名人则没有这个差异.女性面孔诱发的N170在HSF条件下潜伏期明显晚于LSF条件,而男性面孔诱发的波形则不存在这个差异.表情在N170上没有体现出任何差异.但是基于电极的显著性分析表明,有更多的额叶电极参与了表情的加工;身份特征加工有更多电极在空间低频上表现出差异,而性别加工则空间高低频比较平衡.与以往行为结果不同的是,表情加工也有更多低频贡献,而且表情的差异可以在早达114 ms的时候就发生.这符合表情信息在颞枕区域有一个快速基本加工,再传递到其他脑区的认知模型.因此,空间高低频信息在身份和性别上的贡献,可能发生在经典的面孔加工脑区,由N170表达,表情信息不由N170表达,而是在颞枕较广泛的范围内快速加工再传递到别的脑区,如额叶.这是首次利用颅内脑电就空间频率在面孔分类中的贡献的神经机制进行研究,为深入理解脑内面孔各种特征加工的动态过程提供了一个新的切入点.

基金:
语种:
被引次数:
WOS:
中科院(CAS)分区:
出版当年[2009]版:
大类 | 4 区 生物
小类 | 4 区 生化与分子生物学 4 区 生物物理
最新[2025]版:
大类 | 3 区 生物学
小类 | 3 区 生化与分子生物学 3 区 生物物理
JCR分区:
出版当年[2008]版:
Q4 BIOPHYSICS Q4 BIOCHEMISTRY & MOLECULAR BIOLOGY
最新[2024]版:
Q4 BIOCHEMISTRY & MOLECULAR BIOLOGY Q4 BIOPHYSICS

影响因子: 最新[2024版] 最新五年平均 出版当年[2008版] 出版当年五年平均 出版前一年[2007版] 出版后一年[2009版]

第一作者:
第一作者机构: [1]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北京功能神经外科研究所
通讯作者:
通讯机构: [1]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北京功能神经外科研究所 [2]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推荐引用方式(GB/T 7714):

资源点击量:18261 今日访问量:0 总访问量:1005 更新日期:2025-11-01 建议使用谷歌、火狐浏览器 常见问题

版权所有©2020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技术支持:重庆聚合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长椿街45号宣武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