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眼动脉段侧壁动脉瘤的形态学特征及其与破裂风险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颅内动脉瘤患者数据库中的病历资料,数据库资料收集时间为2012年7月至2014年12月,治疗前均经三维全脑DSA确诊。最终连续纳入191例前循环侧壁颅内动脉瘤患者,共214个颅内动脉瘤,其中172例为单发动脉瘤,15例患者有2个动脉瘤,4例患者有3个动脉瘤。比较不同部位动脉瘤的破裂率。在分析眼动脉段动脉瘤的基线特征及形态学特征时,分为破裂组和未破裂组进行比较,基线特征(性别、年龄、高血压病)以患者例数进行统计,对于有破裂动脉瘤者计为破裂组;形态学特征以动脉瘤个数进行统计。在进行动脉瘤形态学特征(动脉瘤的最大径、高度、宽度、纵横比、尺寸比、长宽比,瘤颈宽度,载瘤动脉直径,入射角度)比较时,分为眼动脉段组、后交通动脉段组和前循环其他部位(颈内动脉非眼动脉段、大脑中动脉段、大脑前动脉段)组,以动脉瘤个数进行统计。采用Bonferroni法进行多重比较校正,P(0.0167(0.05/3)被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1)214个前循环侧壁颅内动脉瘤中,位于颈内动脉眼动脉段101个(47.2%),后交通动脉段74个(34.6%),颈内动脉非眼动脉段19个(8.9%),大脑中动脉段7个(3.3%),大脑前动脉段13个(6.1%)。前循环侧壁动脉瘤总破裂率为32.7%(70/214),不同部位破裂占比由低至高分别为眼动脉段动脉瘤[破裂率为13.9%(14/101)]、大脑中动脉段动脉瘤(破裂占比为1/7)、后交通动脉段动脉瘤[破裂率为50.0%(37/74)]、颈内动脉非眼动脉段动脉瘤(破裂占比为10/19)、大脑前动脉段动脉瘤(破裂占比为8/13)。(2)眼动脉段破裂组和未破裂组患者分别为14、74例,眼动脉段破裂组和未破裂组动脉瘤数分别为14、87个,两组基线特征、形态学特征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眼动脉段组、后交通动脉段组和前循环其他部位组未破裂动脉瘤患者及破裂动脉瘤患者的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形态学特征方面,眼动脉段组、后交通动脉段组和前循环其他部位组未破裂动脉瘤最大径、宽度、高度、瘤颈、纵横比、尺寸比、长宽比、入射角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未破裂动脉瘤载瘤动脉直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3.9±0.7)、(3.2±0.8)、(2.8±0.9) mm,F=24.30,P(0.01],进一步两两比较显示,眼动脉段组载瘤动脉直径高于后交通动脉段组(P(0.01)和前循环其他部位组(P(0.01)。在形态学特征方面,眼动脉段组、后交通动脉段组和前循环其他部位组破裂动脉瘤最大径、宽度、高度、瘤颈、纵横比、尺寸比、长宽比、入射角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破裂动脉瘤载瘤动脉直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4.0±0.7)、(3.1±0.7)、(2.7±0.8) mm,F=13.93,P(0.01],进一步两两比较显示,眼动脉段组载瘤动脉直径高于后交通动脉段组(P=0.001)和前循环其他部位组(P(0.01)。结论初步分析表明,眼动脉段侧壁动脉瘤的高载瘤动脉直径的特征可能是其较低破裂风险的形态学特征。本研究结果有待于大样本量数据并结合血流动力学分析进一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