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儿童Ⅲ型肱骨髁上骨折行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解剖复位与功能复位术后早期临床功能的差异.方法 选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采用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的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复位标准分为解剖复位组与功能复位组.观察术后6周、8周、12周肘关节屈伸功能恢复趋势,并以术后12周为观察终点,比较不同复位效果下早期临床功能的差异.结果 随访62例患儿,其中解剖复位42例,功能复位20例.术后6周、8周、12周,解剖复位组伸肘角度丢失值分别为(34.64±6.93)°、(29.05±6.37)°、(11.31±5.19)°,屈肘角度丢失值分别为(29.05±5.76)°、(20.60±6.55)°、(10.24±5.52)°,功能复位组伸肘角度丢失值分别为(39.75±6.17)°、(25.25±7.34)°、(16.50±6.30)°,屈肘角度丢失值分别为(32.25±5.45)°、(24.75±5.25)°、(14.00±7.36)°.以术后12周为早期观察终点,比较两组伸肘角度丢失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33,P=0.001);比较屈肘角度丢失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47,P=0.028);两组患儿提携角度分别为(4.29±3.76)°和(4.50±3.5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13,P=0.832).结论 肱骨髁上骨折解剖复位与功能复位后肘关节屈伸功能均随术后时间的延长而逐渐改善;但在术后早期,解剖复位肘关节屈伸功能优于功能复位.因此,相对于功能复位,解剖复位可以获得更好的早期肢体功能和临床疗效.